浙江师范大学自考招考新闻报道需平衡三个关系

作者:未知 更新时间:2011-11-22 10:21:47 来源:浙江师范大学自考招生网 【字号: 】 浏览
    浙江师范大学自考学院提醒:招考新闻报道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。

自主招生报道的三次转向

第一阶段:认可

复旦、上海交大自主招生推出的第一年,媒体几乎是叫好声一片。跑惯了高考的记者深知招生考试制度一直制约学生减负的成效,多年呼吁打破一考定终身,此次终于有了最实质的改变。2006年3月2日新华社发文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——复旦自主选拔三大问题解析》,引用教育界人士的话:这是继高校实施保送生、优秀生自主选拔、5%自主招生选拔等政策后“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”。从5%~10%,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据递增,这更是一个信号: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步伐在加快,试点一推开,高校拥有更多自主招生权将势不可当。

2006年4月12日文汇报发表《自主招生 素质教育“助推器”——考生、高校和中学视野中的复旦交大选拔方式改革》,也表达了类似的肯定。

第二阶段:质疑

2006年复旦、上海交大招生录取名单公布之后,被录取考生按照规定依然参加了高考,对比他们的高考成绩可以发现,大部分考生凭借高考同样可以被录取到这两所学校,这样的重合率达到95%以上,通过自主招生让更多适合高校培养的偏才怪才有机会被录取,显然成了一句空话。这项考试的权威性开始受到质疑。

从2007年开始,媒体在自主招生报道态度上似乎达成了惊人的一致,对自主招生提出强烈的质疑。认为自主招生成了圈地运动,是高校抢生源的大战。

2008年12月29日,新民晚报发表《自主招生面试农村学生吃亏吗》,指出对农村地区并不富裕的考生,还有一个考试成本的问题,偏远地区的考生往返奔波,家长又要陪考,交通、住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也有报道指出,面试题目更加利于城市考生来回答,公平性受到质疑。

2009年4月20日,东方早报发表《六成学生称自主招生加重负担》,认为自主招生俨然已经变成了“小高考”,陷入了“应试”圈套,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,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。

第三阶段:批评

进入2011年,自主招生陷入了集团化作战,北约、华约、同盟相继出炉,被戏称为“三国杀”。粗略估计,短短一个月时间内,全国约有近20万人次的考生轮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。2011年2月21日,文汇报发表《高校招生改革已误入歧途》,对自主招生多年改革实践提出批评,文中写道:“高校获得更多招生自主权,学生获得更多选择权”的改革初衷似乎并未实现,而高校却陷入了一种集团作战的混乱局面。疲于奔命的考生、迷茫的中学教育工作者、焦虑的家长质疑声四起:高校招生改革是不是已经误入歧途?

招考新闻报道凸显三个关系

1.维护考生利益和推动招考改革

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:“报纸最大的好处,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,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,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,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、生动活泼的联系。”①

当一个新闻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,对报道对象和报道事件带来强大的推动力和制约力,起到激励推进、完善提高的作用。而媒体对自主招生的报道恰恰凸显了这一点。当自主招生的高校各自为政,推出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,很多考生疲于奔命,连续几周的周末奔波在各个考场。在媒体的呼吁下,2009年,上海交大联合西安交大、南京大学()等高校组成联盟。但媒体随后也对这种集团化作战抢生源的做法提出质疑。

在招生改革报道中,记者一方面要站在考生和家长的立场上,维护考生和家长的利益,一方面也要关心高校招生改革的进展,帮助高校完善招生改革。

2.权威性和服务性

在三次转向阶段,我们可以发现,不管报道的重点如何变化,自主招生试题没有走出教育记者的视野。几乎所有的报纸在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的当天报道中,都从自主招生的试题出发加以报道。这样做的目的,一方面,满足读者对于不同于高考正统命题的千奇百怪自主招生命题的好奇,同时,也是满足未来考生对于试题的好奇心和窥探欲。

文汇报《文汇教育》周刊刊登自主招生试题后,收到很多家长的来信,尤其是并非著名中学的学生,表示他们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才可以获得试题,对他们的备考带来帮助,他们认为这是更大的公平。文汇报作为主流大报,一直强调报道的权威性,而服务性版面一直不多,而从关系千家万户的高考入手,服务考生,也是媒体公信力的表现。文汇报邀请面试官讲述自主招生面试成功之道,刊发《你的思考更能打动自主招生面试官》,为考生备考提供借鉴。

3.专业性和公共性

教育新闻的报道对象是教育,因此教育新闻受教育基本性质的限定,既有一般新闻的“社会公共”属性,又有适应教育本体活动的“专业”新闻特征。

近几年,随着老百姓教育需求的增加,教育已经成为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领域,人人都或多或少和教育发生联系,人人也都有对教育表达看法的欲求。因此,很多教育事件早已超越纯粹的教育领域,而衍生为更大的社会事件和公众话题,比如近来的“五道杠”事件、复旦学生黄山门事件,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。因此,媒体要向普通的市民百姓传递最新的教育政策、解读最新的招考改革、反映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,从普通受众的角度来说,这需要教育新闻跳出专业化的教育立场,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,这就提醒教育记者要注重教育新闻的“公众性”。

但是,教育作为一个社会行业或一个专门领域,又有明显的“专业”特征。“由于教育新闻的社会性与专业性特征,决定了其受众大体也可分为‘普通受众’和‘专业受众’两大类。”②在教育新闻受众中,教育从业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,他们除了接受一般社会新闻之外,对教育新闻还有特殊的“专业性”信息需求,他们可谓教育的内行,这一群体就是教育新闻最直接的、最基本的“专业受众”,教育新闻的传播不可忽视这部分特殊的受众群体。满足广大的教育从业人员的新闻诉求,即是教育新闻的“专业性”所在。

自主招生新闻恰恰是专业性和公众性的结合点,所以除了综合性日报,诸如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、《南方周末》、《新民周刊》等周报周刊也关注自主招生的话题。教育记者只有兼顾新闻的公众性和专业性,才能同时吸引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,扩大教育新闻的影响面和影响力,既让外行看懂,又不会贻笑大方。

注释:

①马克思、恩格斯: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第7卷,人民出版社,1959版

②田戈、杨方正:《教育新闻如何“三贴近”》,《当代传播》,2004年第4期

    浙江师范大学自考学院提醒:招考新闻报道需要处理好这三个关系。